今日好运帮

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资讯

中国戏曲大全之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成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吸收了儒、释、道、巫的宗教精髓还有地方民俗等内容,是汉族民族艺术的精华,对汉族研究有着一定作用。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戏曲很感兴趣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池州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其古朴淳厚的魅力打动人心。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汉族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汉族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

中国戏曲大全之池州傩戏

艺术特色
  池州傩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属《论语》中所载“乡人傩”。它起于明代、盛于清朝,主要流布在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青阳、石台等地,尤其集中于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等山乡的姚、刘、章、唐、姜、杜、汪等数十个大姓家族,当地素有“无傩不成村”之说。

据池州市文化馆馆长李大成介绍,池州傩是一种在“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坛、或社树下)的范围内活动、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木制彩绘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它既无职业班社也无专职艺人,传承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沿袭,宗族师承,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进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傩舞是正戏演出前后的舞蹈,一般情节简单,寓意较深,内容多是驱灾逐疫、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语,舞时大多用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节奏明快,动作性强,粗犷有力,有一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其经典之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池州傩戏无丝弦乐器,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唱腔分为高腔和傩腔两大类。

已故的中国傩戏研究会副会长王兆乾先生称池州傩为“古文化的层叠积淀”。从现存的池州傩可以看到,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其影响。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中国在演出形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等方面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堪称“戏曲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演变、宗族结构、民风民俗、山民思想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均有极大的史料价值。

传承意义
  池州傩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物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历史久远的史料少,难以佐证人类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动。而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池州傩,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人们从驱邪逐疫、敬神祭向请神尊祖、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如傩舞《舞伞》,系古代春祈秋报的舞蹈,其雏形是在社坛前手执黍镶而舞,先秦称绂舞、汉代称灵星舞、隋代称拂舞、宋代称竹竿拂子、当代称伞舞。一把伞舞了几千年,留下了秦汉明月、唐宋风云和明清雨露。傩舞《舞钱伞》,伞为天的表象,象征阳,钱乃地之表象,象征阴,钱伞之舞象征天地二神在社坛社树下阴阳相交、化生万物。傩舞打《打赤鸟》为楚文化遗存,是楚人祝国祈年之舞。谚云:“赤鸟蔽日,殃在荆楚。”楚昭王向周太史请教办法,不得;、后楚人以桃弓棘矢射赤鸟,以祝国。《史记》的记载无从考证,而池州傩舞却流传至今傩舞《舞回回》更是十分珍贵,西域大漠的舞姿却在皖南山区的傩舞中完整再现,是西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吴楚文化融汇的铁证。据考证,这种舞蹈在晋代即传人中国,称老胡文康,唐代称醉胡腾。被认为早已失传,可在池州太和章村的傩舞中依旧保存。我带队到香港、东南亚演出时,外国专家学者观后都感到十分惊讶。池州傩戏传统剧目《刘文龙》,写汉朝刘文龙与妻萧氏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宋代已流行,原名《刘文龙菱花镜》,曾收在明代《永乐大典》中,可惜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失落了,但却非常幸运地保存在池州傩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