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好运帮

位置:首页 > 国学 > 国学经典

道观大全之普陀山

道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历史悠久的教会,它是我国本土教会,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影响。道观是道教信徒供奉神仙的一个地方,它是我国建筑文化中的瑰宝。在众多道观中不乏有一些名观。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是我国四大名山之一。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现在就一起来看看道观大全吧。


简介
  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境”。 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着名景点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大乘庵等。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山管理局带领全山人民艰苦奋斗,创建了国家级文明山、安全山、卫生山。内外交通便捷,旅游环境良好。本岛日舒适接待量为1万人次。

道观大全之普陀山

历史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天竺僧人来此修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乘船回国,途经普陀莲花洋为风浪所阻,祷而有应,便在普陀山结庐供养其像,即今“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就成为观音菩萨的应化场所。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赵匡胤派太监来山进香,首开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绍兴年元年(1131),宝陀观音寺住持真歇禅师秦请朝廷允准,易律为禅,迁700多渔户离山,全山遂成佛门净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释教总统、宝陀观音寺主持一山为妙慈弘济大师,携带国书出使日本,弘扬佛教,与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发远播海外。

故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

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观音菩萨,是著名观音场所。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影响。日僧慧锷请观音到普陀后,经历代名僧弘扬传法和广大信士、工匠开发经营,观音场所香火日盛,观音信仰习俗遍及大江南北,并且走出国门,传到海外,特别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在居住国供奉观音圣像,念诵观音佛号,影响着居住国人民对观音之信仰,一些岛国民众更把观音奉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护神。

明、清两朝,因倭寇和荷兰殖民主义的干扰,普陀山实行海禁,佛教三废三兴。

标签:普陀山 道观